元莱新闻

YUANLAI News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元莱新闻 > 行业资讯

我国神经眼科近五年十大研究进展

 

我国神经眼科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于 2011 年 3 月成立神经眼科学组,于 2012 年 4 月获得中华医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正式批复。
自神经眼科学组成立以来,全国各地从事神经眼科工作的眼科医师、神经内外科医师逐渐增多,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项神经眼科课题研究。学组通过作者自荐、专家投票等方式选出近 5 年(2009 至 2013 年)我国神经眼科领域影响较大的 10 项研究进展,现分述如下。
一、发现在复发性视神经炎和双眼视神经炎的病因中,以抗干燥综合征 A 和 B(SSA/SSB) 抗体异常和干燥综合征最为多见,而抗水通道蛋白 4 抗体阳性患者相对预后差。
 此研究的完成单位是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完成人:魏世辉等。
复发性视神经炎和双眼同时发病视神经炎患者更多合并自身免疫抗体等异常和结缔组织病,其中以 SSA/SSB 抗体异常和十燥综合征最为多见。研究还分析了合并 SSA/SSB 抗体异常患者视神经纤维的萎缩程度及疾病预后,发现与其他抗体异常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同样的结果也见于是否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
抗水通道蛋白 4 抗体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疾病转归有重要相关性,合并抗水通道蛋白 4 抗体异常的复发性视神经炎更易转归为视神经脊髓炎。该项研究发现为视神经炎诊断思路的确定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主要代表性文章发表在 2014 年 Plos One。
二、视神经炎病因分型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系列研究及相关诊断体系建立。
此研究的完成单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完成人:张晓君等。
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对视神经炎进行病因分型诊断、治疗及随访的系列研究,发现国内视神经炎最常见的病因分型为特发性视神经炎,同时首次在国内提出“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病”的病因亚型,并探讨了乙肝病毒与视神经炎发病的关系;
应用抗水通道蛋白 4 抗体、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等自身免疫抗体检测技术,对国内视神经炎的免疫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国内视神经炎以重症视功能损伤为常见临床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视神经脊髓炎关系密切,而轻型视神经炎易转化为多发性硬化;发现在视神经炎缓解期进行持续的免疫治疗,可有效降低复发并延缓发展。
以上述研究结果为依据,形成国内首个视神经炎病因分刭诊断体系和技术操作流程,进而成为《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 年)》的核心内容,并在多家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主要代表性文章发表在 2007 年 Neuro-Op/Uhrdmology、2008 年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2011 年 J,Neuro-Ophthalmology 和 J Neurological Sci 以及 2006 至 2013 年的中华系列杂志。
三、不同年龄组视神经炎的病因构成。
此研究的完成单位是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完成人:魏世辉等。
对儿童期、青壮年期、中老年期发病的视神经炎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年龄视神经炎的发病原因存在明显差异。青壮年组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发病率最高,达到 44.44%,儿童组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感染相关性视神经炎在儿童组和中老年组发病比例较高,但感染原因不同,儿童组的主要感染来源为病毒感染、鼻窦炎和疫苗接种,而中老年组以神经梅毒常见,在老年患者中,还需要与肿瘤综合征进行鉴别诊断。本研究结果在不同年龄视神经炎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主要代表性文章发表在 2012 年 Eye Sci。
四、以眼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颅内压增高临床研究。
此研究的完成单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完成人:张晓君等。
颅内压增高由于日艮部症状较为多见且突出,故一直以来为神经眼科常见疾病。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经过多年研究,总结了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特点、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系及影像学表现,初步形成以下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
(1)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是以视乳头水肿为特征的颅内高压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多为育龄超重女性,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功能损伤;静脉窦血栓形成是其第二常见病因,其中以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较为多见;此外,应与包括部分恶性病变在内的少见病因进行鉴别诊断。
(2)以单纯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以青年男性多见,视力损伤较重,存在颅脑外伤等多种诱发因素。多数患者为孤立性侧寞血栓形成,而横窦和乙状窦狭窄是 MRI 检查最常见的表现。主要代表性文章发表在 2011 年《中国卒中杂志》和 2013 年《中华神经科杂志》。
五、颈动脉狭窄所致低灌注视网膜病变研究。
此研究的完成单位是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完成人:魏世辉等。
继发于低灌注视网膜病变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虽然少见,但病情严重,治疗处理复杂。本研究重点关注颈动脉狭窄所导致的眼部低灌注,发现眼后极部的明显变化包括中周部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动脉狭窄及视网膜静脉扩张和渗出,视神经萎缩也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本研究结果强调了与血管疾病相关的神经眼科病变是神经眼科常见的疾病,早期关注一些因缺血导致的眼部表现,并及时治疗,可以减轻患者视力的损伤程度。主要代表性文章发表于 2011 年 Clin Exp Optom。
六、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综合治疗及预后的相关研究。
此研究的完成单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胸外科。完成人:景筠等。
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及胸外科合作,开设了重症肌无力特色门诊和神经眼科病房,建立包括近千余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在内的数据库,初步形成以下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
(1)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糖皮质激素对于早期症状缓解可起到积极作用,而糖皮质激素联合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较好;以眼外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重症肌无力患儿,如果起病年龄偏大、病程迁延、有慢性疲劳现象、表现为隐匿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则更易转化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临床上应给予积极的免疫治疗,以阻止向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转化。
(2)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起病的青中年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起效快,胸腺切除联合治疗长期疗效好,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其联合治疗可能是合并眼肌麻痹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较好的治疗选择。
(3)发病早、合并胸腺瘤、重复神经电刺激异常、治疗前病程长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向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转化的高危因素,主要代表性文章发表在 2011 年《中华神经科杂志》及《中华儿科学杂志》、2012 年《中华眼科杂志》。
七、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中医体质学研究。
此研究的完成单位为北京巾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完成人:孙艳红等。
课题组致力于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研究十余年,积累并长期随访观察了 300 余个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的临床资料,通过家系流行病学和体质类型调查,对 leber 病在我国的流行病学特点、基因突变位点分布特点、临床特征、视力预后等进行了总结归纳。
同时发现气郁质和阴虚质两种中医学体质类型与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这与中医临床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辨证分型一致,为中医治疗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课题组 2014 年出版的《视神经疾病专家答疑解惑》也是我国第一部视神经疾病方面的科普著作。主要代表性文章发表在 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tabolism、《中华眼科杂志》及《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八、首次发现眼眶成纤维细胞局部分泌的胰岛。
素样生长因子 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IGF-1)参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 的发病
此研究的完成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完成人:钟勇等。
本研究分析 TAO 患者眼眶成纤维细胞局部分泌的 IGF-1 和系统循环中 IGF-1 与疾病临床活动度之间的关系,并讨论 IGF-1 与 TAO 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眼眶成纤维细胞局部分泌的 IGF-I 而非系统循环中的 IGF-1 与 TAO 相关。
本研究原创性地通过体外培养眼眶成纤维细胞并检测 IGF-I 分泌功能的方法,首次发现眼眶成纤维细胞分泌 IGF-1 的功能与 TAO 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IGF-1 的自分泌和旁分泌功能在 TAO 的疾病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生长抑素类药物奥曲肽,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 IGF-1 分泌功能,抑制 TAO 疾病发展。主要代表性文章发表在 2012 年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f。
九、建立缺血性眼病基础与临床研究数据库。
此研究的完成单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完成人:王艳玲等。
在临床研究方面,联合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科、影像科、介入科等多学科力量,构建了缺血性眼病的临床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采用多学科一站式诊疗体系,规范缺血性眼病诊疗流程,建立缺血性眼病患者数据库,完成 200 余例患者的数据收集,从初诊、筛查、确诊到随访,临床资料齐备,提高了医疗质量。
搭建新的临床、科研、教学平台,在临床中探索缺血性眼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利用多学科先进诊疗技术,使缺血性眼病患者得到及时最佳救治,挽救患者视力,避免或是减少了危及生命的全身缺血性疾病发生。
在基础研究方面,通过建立眼缺血综合征大鼠模型,采用多种科研技术探讨眼缺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评估新的治疗方法。主要代表性文章发表在 2013 年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及 2014 年 Neuro-Ophthalmology。
十、首次发现经瞳孔温热疗法技术可用于视神经保护。
此项研究的完成单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完成人:姜利斌、马瑾等。
使用经瞳孔温热疗法技术,对视乳头局部进行温热刺激,诱导内源性热休克蛋白表达,以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从而达到保护视神经的目的。
通过对视网膜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及视神经钳夹伤模型的研究,发现经瞳孔温热疗法技术在阈值下反应,可有效提高视乳头局部热休克蛋白表达,对正常组织损伤微小,并能明显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率。该研究结果为今后通过物理学方法防治视神经疾病的治疗模式提供了依据。主要代表性文章发表于 2010 年 Neurosci Lett。
Copyright 2014 © 北京元莱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2758号-1 Ecooth